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邕的意思-邕字五行属什么-邕字取名的寓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邕的意思-邕字五行属什么-邕字取名的寓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象戏是什么意思?
象戏,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游戏,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所造,系从秦汉时期的博塞衍化而来。象是象征之意,即以棋局象征阴阳五行或兵法玄奥,后来的象棋也取了这个意思。根据文献看来,象戏与后世象棋有着较大差别。
北魏太武帝“灭佛”与北周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次灭佛***,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分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式发展:南方寺庙虽也发达,但由于南方有北方带去的魏晋老庄思想的传统,所以南人穷研佛经,探索其经义,使佛教成为“三玄”之一。南方僧尼虽多,但地广人稀,并未引起严重的经济问题。北方则不然。佛教在北方所传为“大乘”,偏重因果报应轮回之说。“五胡乱华”初期的匈奴人如刘渊等人,虽染中华文化,但陶冶不深,而士卒则不然,一旦得势,野性难驯,凶残***之性,恣意发挥无余。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之说,使这批暴戾嗜杀的蛮族恐怕死后入地狱受酷刑而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因而成为约束无法无天暴行的一种无形的法律。西域僧图澄即以此告诫石虎、石勒的凶残性行。石虎更加上民族的色彩,认为佛是“戎神”,自己是胡人,“应兼从本俗”。在这种形势下,北方佛教大盛,庙宇营建,出家者众。这些人的出家动机复杂,有的只是求佛庇护,有的则是求温饱,一些公卿们则因君主笃信佛教,逢迎上意而已。来自西域的鸠摩罗什宣扬大乘,学行优异,深得众信,声势浩大,后秦主姚兴(394—416在位)复大力倡导。在这种情况下,佛***自是良莠不齐,奸宄混匿。与此同时,五斗米教亦仿佛教脱胎换骨,而另成一个争取显贵与群众的集团。所谓“道教”,虽奉老子为教主,但并不阐发老庄哲理,而以炼丹求药致长生不老以取信于人,也能迎合半开化的君主及一般人的胃口,于是在中原遂有了佛道之争,与南方的佛道哲理交相激荡融通不同。
第一次佛、道的冲突发生在北魏太武帝二十三年(446)。太武帝笃信道教寇谦之的“仙化”之说,宠臣崔浩亦信道。是年太武帝到长安,知一座寺庙中的和尚饮酒,搜索之下,发现寺庙和尚私藏大批酿酒用具,又有“密窟与贵室女私行***”,并藏有武器及官吏富室寄存之财富数以万计。崔浩进言毁佛,于是太武帝下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敢有隐匿沙门者,诛满门;又通令全国(时已统一中原),“自今以后,敢有事胡神及造形象泥人铜人者,门诛。……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有少数和尚逃到江南。这道禁令厉行了六年,太武帝死后(452)才被废除。经此浩劫之后,中原的佛教***公然组织民众武装叛乱,见于记载的有四次。孝文帝曾诏令:“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不得收容这类游方和尚,盖恐怕酿成赤眉、黄巾之祸。
北周武帝的禁佛与上述的原因不同。他本人信儒,想用理说服释、道两教。北周武帝八年(568),他曾在大德殿召集百官、和尚、道士等于一堂,亲自为众人讲解《礼记》;次年又在同一地方两次召集同样的两千余人“讨论释、老义”,亲评三教优劣存废;四年后再集众辩三教先后,结论是儒、佛、道的次序。数次辩论之后,北周武帝乃于574年下诏“普灭佛、道二宗”。他要消灭的不只是佛教,道教也在内,与北魏太武帝主要站在道教的立场上有别。
北周武帝普灭佛、道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孝文帝时中原的僧尼总数约为八万人。五十年后,僧尼总数增加到二百万人左右,差不多占全国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很显然是“***慕沙门,实避调役”的贫农太多之故。中原分裂为两国之后,北齐僧尼的人数在二百万左右,北周约为一百万,但北周总人口少于北齐,物产也远不能与北齐比拟,相形之下,社会因僧尼逃避役调而加重了很多负担。北周如欲征服北齐,必先充实国力,强迫僧尼还俗是增加劳力投入生产的最佳办法。当时即有人认为有德的穷人要纳调赋,无行的富僧却免一切赋役,实在是不公平。有人建议僧侣必须服兵役,否则纳免役费,但未提到寺产缴赋调的问题。所以几经在学理上的辩论后,北周武帝下令将全国寺庙的资产全部没收,近百万的僧侣全部纳入均田户,投入生产,壮丁编入军队。他未如北魏太武帝“悉坑之”那样恨沙门,因为动机不同。道教的命运也是一样。
虽然二人都是灭佛,但如果另知内情的话,我们从中便不难发现,拓跋焘和宇文邕二人灭佛的过程和个人想法则是“相差甚远”的。自古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这句话多指南梁武帝萧衍的极力信佛,但是由此也不难表现出南朝(宋、齐、梁、陈)统治者对于佛教本土化的崇高信仰。当然了,普天之下,既有尚佛,那就少不了灭佛。
话说中国历史上“灭佛浩劫”先后共经四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其中,前三次皇帝的灭佛又被后世史学界简称为“三武灭佛”,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三武灭佛”,而是“二武灭佛”。这四次灭佛***之中能够称之为“浩劫”的两次“灭佛***”就当属“北朝二武”的两次灭佛了。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我国的西汉末年。三国时期,佛教虽然初具中国本土化之规模,但是还是有很大限制。转眼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初稳,佛教这才大规模地发展了起来。那我们今天不妨来谈论一下最早“二武灭佛”的不同之处:
这一点是立足于两人在面对灭佛时的态度上来说的,太武帝相比起周武帝来说,所执行的力度要大的很多。宇文邕下令灭佛后,便立即招致了许多人的非议。但是决定灭佛的宇文邕最终力排众议,展开了大规模的灭佛。之所以说宇文邕灭佛程度相对于拓跋焘来说比较柔和,那是因为宇文邕在灭佛过程中只是捣毁、烧灭了一些寺庙,对于当时将近200多万的佛教神职人员则***取了遣散的政策,只有抗命不从者才会被处以极刑。反观拓跋焘在灭佛上可谓是“特别之人”了,他的口号是“一境之内,无复沙门”,进而用“消灭肉体”的残忍手段灭佛,一时之间,百万沙弥葬身死地。
①拓跋焘原本是佛教信徒,而且在其早年登上皇位之时,也并未想过灭佛。但是随后拓跋焘改信了道教,又因为太子拓跋晃极其极其信奉佛法,于是拓跋焘才开始了大肆灭佛的进程。拓跋焘灭佛此举,完全只站在了个人利益之上,其灭佛影响,于国、于民,皆远远不如后周武帝宇文邕。
②反观北周武帝宇文邕,他本是一名“儒者”,在对待佛教、道教等宗教态度上,最早是推崇“平等相处,共同发展”的,奈何北周时期的佛教盛行已经严重阻滞了社会发展。如不急性整顿,唯恐天下不乱。当时北周面对着这样的局面“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也。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如此存在,已经极度影响了北周的财政收入和士兵来源。无可奈何之下,宇文邕才不得已下达“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的灭佛政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邕的意思-邕字五行属什么-邕字取名的寓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邕的意思-邕字五行属什么-邕字取名的寓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hitetuanatermal.com/post/3588.html